随着电影《万里归途》上映,细心的网友们纷纷发现了许多隐藏在影片背后的真实历史线索,而这些线索不约而同地将视角聚焦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——那就是利比亚撤侨行动。
利比亚撤侨,发生在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利比亚,中国外交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保持冷静,深入战区,带领大批侨民安全撤离,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。
回望利比亚战争,这场风暴已经过去十余年。直到《万里归途》上映前,除了卡扎菲在战争中被击毙的消息外,外界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其实十分有限。
但对于中国人来说,当年派遣军舰和军机参与撤侨的经历,成为那段历史中最鲜明、最深刻的记忆。
展开剩余90%这次撤侨创下了多个“第一”: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撤侨行动,也是首次通过第三国转道撤侨,更是中国第一次派遣军用飞机和军舰执行撤侨任务。
这不仅赢得了国内的高度赞誉,国际社会也将此视为中国积极参与海外事务的重要标志。
那么,2011年利比亚局势究竟有多混乱?中国政府是如何精心组织这场大规模撤侨行动?各界又是如何评价中国的高效应对?
2010年,“阿拉伯之春”运动悄然在中东地区的网络空间兴起,起初各国政府并未给予足够重视,但这一网络运动很快从线上延伸到线下,成为一股席卷年轻人的社会浪潮。
当时的中东正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,许多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经济陷入衰退,社会秩序开始出现动荡的迹象。
到了当年12月,北非小国突尼斯陷入严重的危机,失业率飙升至40%,大量年轻人无所事事,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。
12月17日,一名靠摆摊谋生的年轻人布瓦吉吉因生活压力与警察发生冲突,在突尼斯西迪布吉德政府大楼前选择自焚,最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。
这起事件点燃了突尼斯民众的怒火,年轻人纷纷走上街头抗议,法国、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对中东年轻人的诉求表示关注和响应。
到了2011年1月中旬,突尼斯的抗议活动迅速升级为暴动,军警失控,政府迅速垮台。
这场抗争如同病毒般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,北非的阿尔及利亚、利比亚、埃及,以及亚洲的叙利亚、约旦、巴林和也门等国纷纷爆发了类似的抗议和动乱。
阿拉伯世界普遍意识到,一场席卷整个地区的剧烈变革风暴正呼啸而来。
在利比亚,这股“春风”引燃了“阿拉伯之春”的第一把火。卡扎菲,这位被西方视为“麻烦制造者”的独裁者,继萨达姆之后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顽固的反西方象征。
2011年2月17日,利比亚班加西的街头爆发了大规模游行,人们高喊民主口号,强烈要求卡扎菲下台。
在此前的利比亚,公开表达对卡扎菲的不满几乎等同于自寻死路,街头示威和政治讨论都被严厉打压。
然而随着班加西游行人数激增,示威迅速演变为暴力冲突,示威者与军警展开对抗,最终成功控制了城市。卡扎菲立即调动军队展开围剿,双方激烈交火,导致数百名平民伤亡。
正是在这一时刻,西方国家抓住机会大肆报道利比亚的人权灾难,联合国安理会随即对利比亚实施制裁。
随着卡扎菲国际支持的瓦解,利比亚基层政府组织迅速崩溃。
利比亚地域辽阔,人口稀少,基层政权结构非常原始,政府职能有限。真正掌控权力的是各个大小部落,卡扎菲通过拉拢部落领袖来稳固统治。
但在西方国家的渗透和扶持下,部落首领们纷纷争夺权力,获得西方提供的武器和资金支持,一夜之间利比亚涌现出无数武装派系。
这场内战的最大特征就是混乱无序——政府军、反对派、中立军队、雇佣兵、游击队纷纷交织战斗。
许多武装团体没有明确政治目标,甚至沦为抢劫、杀戮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土匪集团。
从外部来看,这场战争也是西方国家争夺利比亚丰富石油资源、削弱北非联盟影响力的一场博弈。
作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,利比亚境内聚集了大量外国投资和人员,包括工人、商人和技术专家。
战乱爆发后,利比亚迅速陷入无政府状态,境内的外国人群成为武装分子的重点袭击目标。
鲜为人知的是,西方国家还希望借此机会排挤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影响力。
当时中俄在利比亚都有庞大投资,中国的项目资产超过百亿美元,这对北非地区极为重要。
战争爆发让这笔投资损失惨重,但对中国跨国企业而言,更严峻的是在利比亚的人员安全问题。
利比亚陷入混乱后,中国工程队和施工现场在班加西、的黎波里乃至南部路段多次遭到武装分子的冲击。
据中国工人回忆,抢劫者多穿军警制服,人数从三五成群到几十上百不等,明目张胆进入工地,抢夺汽车、燃油、电子设备,抢劫无果时更实施打砸抢烧。
相比抢劫,武装冲突带来的威胁更大,工地上炮弹与枪声不断,生命安全时刻受威胁。
面对危机,中方领导迅速决策,放弃部分工地设施,将华人集中保护,确保安全。
但武装分子掌握中国人活动轨迹,数次持枪骚扰挑衅,导致部分中国工人受伤。
2011年2月底,利比亚战争全面爆发,中共中央紧急指示外交部,不惜一切代价撤离中国侨民。
当时中国在利比亚有超过35000名侨民,要在极短时间内安全撤出,任务异常艰巨。
中国民航迅速派出远程航班飞赴利比亚,但单机容量有限,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撤侨需求。
最终,中国政府决定启动海、陆、空三路联合撤侨方案,争取在10天内完成全部撤离。
海上撤侨由中国驻希腊和意大利使馆负责。两国地理位置邻近利比亚,中方租用大量游轮和货轮,从希腊、意大利和土耳其多个港口开赴北非,3天内接走了约2万名中国侨民。
这些侨民随后在欧洲各港口下船,转乘飞机返回中国。
但单靠海路运输仍无法满足全部侨民需求,驻埃及和突尼斯大使馆也被指令通过陆路转移部分侨民,缓解运输压力。
当时,突尼斯和埃及也正经历“阿拉伯之春”,两国政府刚刚更替,埃及独裁者穆巴拉克被关押。
值得庆幸的是,中国在阿拉伯世界享有良好声誉,两国新政府上台后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。
埃及和突尼斯政府给予中国大使馆边境特权,允许自由出入,并在边境部署军队防范突发事件。
最终,2月底数百辆大巴穿越利比亚北部边境,安全接走数千中国侨民。
这场撤侨行动成为利比亚新闻焦点,各派武装势力对此反应不一,多数保持克制,避免挑起冲突。
但也有少数派别在的黎波里、班加西和图卜鲁格等地进行骚扰,威胁甚至敲诈外国侨民。
鉴于局势严峻,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军队介入撤侨。
2月28日,第一批空军运输机从中国起飞,直接飞赴利比亚执行撤侨任务。
同时,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“徐州号”导弹护卫舰也临时调整航线,前往利比亚沿海支援撤侨行动,令世界为之一振。
“徐州号”作为中国亚丁湾护航编队的重要舰只,于2月25日启程穿越红海,抵达利比亚海岸。
利比亚政府面对内忧外患,不敢对中方行动有异议,反对派也趋于克制。
西方舆论虽质疑中国军舰靠近海岸是否“秀肌肉”,但中国海军行动低调,仅在港口接送侨民后安静离开。
从2月底至3月5日,中国政府成功撤离超过35800名中国侨民及2000余名外国人士。
这次行动动用了2艘游轮、5艘货轮、120多架飞机、数十辆大巴和一艘军舰。
在中方人员的帮助下,不少外国人也安全离开战区,十多个国家政府特地向中国表达感谢。
相比之下,西方国家的撤侨行动因慢、不规范、费用高昂而饱受诟病,美国航空公司更被媒体指责在危机时刻“宰客”。
中国的闪电撤侨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,充分展现了强大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能力。
在这场撤侨风暴中,最辛苦的莫过于中国外交官们,他们奔波于欧洲和非洲多地,一边协调多国政府提供协助,一边与利比亚战区保持联系,协调具体接应事宜。
部分驻利比亚外交官甚至亲自深入战区,护送中国工人脱险。虽然没有电影情节那么惊心动魄,但他们确实冒着极大风险。
利比亚撤侨的成功经验为之后的“也门撤侨”积累了宝贵经验。正如外媒评论:
“经历这次考验后,中国政府在海外事务上的主动性大幅提升,展现了更加强国的风范。”
文/商学野
参考资料:
1、《从利比亚撤侨看中国海外国家利益的保护》,吴志成
2、《撤侨的学问与门道》,龚灿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开户流程,在线配资门户论坛,配资平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